3月5日,盐环定扬水管理处4泵站站长曹君看着面貌一新的泵站,满足地舒了一口气。“还未更新改造前,每年的这个季节,职工大部分时间都在检修。即便做了充足的准备,到了上水时,也会故障频发。”
去年4月8日,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项目全线通水。工程改造投运一年,在引水量较上年增加331万立方米的基础上,1000吨水每提升1米所需的耗电量由4.18度降低到3.67度,年节省电量1750万度,节约扬水电费145万元,泵站系统机组启停机次数减少1493次,减幅76.6 %。据不完全统计,单方水成本由0.60元每方降低到0.52元每方,工程设备(施)完好率和安全运行率为100%。
让工程“脱胎换骨”的核心便是“互联网+智慧水利”。当时,宁夏借助钱学森智库,高位嫁接中国航天十二院的技术优势,开展军民融合,打造智能化工程运行控制体系。工程仅自动化单项资金投入6000万元,占总投资的5%。如今实现了少人值班、无人值守。设备的维护管理手段也达到全国一流水平。
这是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工程,打造了宁夏“互联网+智慧水利”的样板。
宁夏水投科技公司工程部负责人张兴文告诉记者,该公司从去年开始打造的海原县“互联网+”农村人饮安全工程,通过搭建“智慧人饮平台”,采用智能感知、数据融合、智慧应用三大模块,实现了从“源头”到“龙头”供水全过程的自动化监控、信息化管理,包括受水群众微信缴费,实时查看自家用水信息、报修等等便民服务。
“目前在3个乡试点,已经有2700户受益。”该公司负责人陈志灵说,有了“互联网+”农村人饮安全工程,远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,拿起手机就能替家中老人缴纳水费,这虽是技术创新的一小步,但是农村用水户生活品质提升的一大步。
去年,自治区水利厅落实中央加快建设数字中国、自治区网络强区战略部署,加快实施“互联网+水利”六大行动,智慧水利“云、网、端、台”基础设施总体布局基本形成。深入推进信息化与水工程、业务、人员深度融合,河湖长信息系统基本建成,三大扬水完成自动化改造,水雨情监测、水资源监控、行政审批、电子政务、电子巡河等重点应用实现了全覆盖、常态化,水利系统互联网盲区基本消除,有效提升了治水现代化水平,有力增强了现代治水发展动能。(记者 裴云云 实习生 王璐)
“互联网+”水务实现了从“源头”到“龙头”的供水全过程自动化监控、信息化管理。受水群众轻点手机就能缴费、报修,十分便捷。记者 裴云云 摄